首页 > 资讯 > > 正文

云冈石窟:千年瑰宝雕刻文化自信

2023-08-07 08:33:08        来源:   中国财富网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资料图】

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近年来,山西加强云冈石窟保护与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云冈学拓展文化影响力,让人们在“活”起来的文物中体会文化力量,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走进云冈:感受开放包容气质

云冈石窟被誉为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

在云冈石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雕塑、壁画,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石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他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无论是开凿技艺还是开凿内容,云冈石窟都雕刻着胡汉杂糅、民族交融的历史内涵,石窟内既体现汉式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散逸着少数民族建筑或雄浑壮阔、或精巧柔美的气息。

云冈石窟有20余个洞窟中雕刻有乐器图像内容,包括乐器雕刻500余件,除了中原汉式琴、筝、箫、笙及鲜卑大角,还有龟兹细腰鼓、波斯竖箜篌等,胡风汉韵,兼容并蓄。

在今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原北方地区以国家工程的形式开凿了云冈石窟,这里凝聚着各民族追求和平统一的社会共识。”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说。

“石窟背后蕴含着具有鲜明开放包容气质的文化。”大同市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秘书长宋志强说,北魏鲜卑族以无畏的改革气魄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改革,直接影响了隋唐。鲁迅所言“唐室大有胡气”便是此意。

除了包容性、和平性和统一性,云冈石窟也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云冈石窟的开凿样式从早期引入外来风格,到中期形成云冈风格,至晚期又吸收南朝风格。同时,云冈风格也不断走出去,东越太行山,西跨黄河,传播、影响至更多地区。

“洞窟开凿是一部历史,文物的保存、保护又是一段历史。”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主任卢继文说,读懂云冈历史,继承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利用暑假来到云冈石窟研学的北京12岁学生董子妃和小伙伴们观看了石窟造像,还体验了文物修复、壁画绘制、搭建木构件等。妈妈王书丹说,这是她们出来研学的第六个暑假。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到云冈石窟,她们仿佛置身历史隧道,触摸历史脉络,把文化自信植根心底。

守护传承:赓续千年历史文脉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云冈石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走进第10窟,脚手架上多台设备正24小时监测石窟本体和微环境,10余名工匠忙着为石窟做养护。监测数据不仅服务于石窟保养维护,还为云冈石窟相关技术研究项目提供数据支撑。

过去3年,以日常保养为主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全面提升。在完成第1至3窟危岩体加固及防排水等5项重点保护工程、6个洞窟日常保养的同时,云冈研究院制定了石窟病害调查标准和保护保养修复标准。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做好科研的基础上守护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更加谨慎、科学。”卢继文说。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时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随着“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石质文物保护与研究山西省文物局科研基地”“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落地,云冈学平台建设加速,为云冈研究院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搭建了平台。

3年来,云冈研究院获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40余项。2021年底出版的《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云冈石窟山顶清理的两座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该遗址曾荣获“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该考古证实了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载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历史记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云冈石窟原貌。”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庆捷说。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缩影。”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陈小三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完善云冈学研究体系,讲好云冈文化的灿烂成就及其世界意义,把历史文脉传承下去,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云冈束腰鼓舞、云冈力士舞、云冈伎乐天舞……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李莉加大对云冈石窟伎乐天舞蹈形象的研究,编写了《云冈舞基础教程》,不断创作舞蹈作品,学生们将“云冈舞”搬上舞台。

“云冈石窟舞蹈伎乐天的动感、神韵构成了它独有的时代印迹和美学特征,是北魏民间舞蹈与佛教乐舞的真实记录与缩影。”李莉说,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加强文物活化利用,才能让人们从中汲取滋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融通古今:绽放时代文明光华

武周山下,石佛寺前。伴随着细碎飘渺的铃声与厚重扎实的鼓点,上海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俞冰开始了表演。在他时而激昂奔放、时而清脆悠扬的琵琶声中,云冈乐舞的舞者与身着传统服饰的模特渐次加入,带领观众走进那段民族交融、文明交汇的历史。

这是不久前在云冈石窟上演的一场名为“又见云冈”的大型实景艺术秀中的一幕。1000余人现场观看,近100万人线上观看,人们被经由现代艺术演绎的传统文化之美所打动。

“云冈石窟承载着千百年前中外文化交流的斧痕。那种美美与共的大同之美触动了我的创作灵感。”俞冰说。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云冈研究院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崔晓霞看来,原创云冈音乐、复原创新的北魏服饰,正是艺术家们以当代之心走进历史、深入体味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进而创作出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的生动写照。

文化的传播,从被看见开始。借助数字化手段,云冈石窟变得可触摸、可移动、更亲近。

在数千里之外的宁波美术馆,3D打印版的云冈石窟第12窟局部正在展出。雕刻精美、意蕴宏大的造像让人震撼,千年石窟的岁月痕迹触手可及。

第12窟记载了古代音乐人盛大演出的场面,被誉为“音乐窟”,广受国内外各界关注。云冈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数字扫描和3D打印技术等比例精准复制,让“音乐窟”能够“动起来、走出去”。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说:“这一举措开创了超大体量文物等比例复制的先河,为云冈石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介绍,“音乐窟”计划明年“走”进日本,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云冈石窟是中外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诞生的伟大艺术宝库,其背后是一部厚重的中华文明演进史、民族融合发展史和劳动人民创造史。我们将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有效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杭侃说。

原文转自:新华社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