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上海戏剧学院官网(波兰戏剧)

2023-06-13 18:53:34        来源:   华南科技网

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波兰戏剧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波兰戏剧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拼音]:Bolan xiju

[外文]:Polish Drama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波兰戏剧始于13世纪,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古代波兰的戏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由神职人员演出。克拉科夫是宗教戏剧的中心。1253年前产生的《扫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宗教剧,在以后的3个世纪中,它成为波兰各地教会经常演出的剧目。后来的宗教剧大多描写耶稣的事迹,由信徒或演员扮演。剧本也由单本剧发展到连台剧。克拉科夫的多米尼加教堂一次演出耶稣受难的连台剧就持续了4天。现存的古代宗教剧本约有80部,以描写基督诞生的内容为最多。其中有些剧本曾得到17世纪波兰作家的润色加工。16世纪初,波兰还出现了演出宗教剧的木偶剧团。

16世纪波兰的世俗戏剧得到发展。剧本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当时的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是世俗剧的一个中心,在它的带动下,世俗戏剧活动遍布全国,不少作者还从民间的杂耍艺人那里吸收了幽默风趣、插科打诨等手法,创作出喜剧、闹剧和讽刺剧。

这一时期,一些诗人也写作剧本,如M.雷伊(1505~1569)写作了《约瑟夫的一生》等。其中以 J.科哈诺夫斯基(1530~1584)的《拒绝希腊使者》一剧影响最大。该剧初演时,曾模仿意大利的舞台布景,豪华壮丽。

17世纪,波兰戏剧活动可分为宫廷戏剧、平民戏剧、学校戏剧和教会戏剧。宫廷戏剧以外国剧团演出为主。最初是意大利的歌剧和英国的话剧。嗣后,法国剧团占据了宫廷舞台。宫廷中有时也演出波兰作家编写的剧本,如巴里卡的《出身农民的国王》。S.H.鲁博米尔斯基(1642~1702)的剧本在宫廷中演出受到好评。

平民戏剧具有世俗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多由乡镇教师、行吟诗人和江湖艺人创作,对社会上的种种恶习进行嘲讽和揭露,形式活泼轻快。以阿尔贝杜斯为剧中主人公的一组讽刺喜剧最受欢迎,学校戏剧寓教于乐,由学校师生自编自演,多以圣经内容为题材,间或演出以希腊神话为素材的剧本。教会戏剧在城乡文化生活中仍占主导地位,剧中除上帝和圣徒外,开始出现罪人的形象。到17世纪末,波兰宗教剧目达200余种。

18世纪初,波兰宫廷舞台由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剧团所占领。18世纪中叶,民族戏剧开始摆脱外国的影响,走上独立创作的道路。W.热乌斯基(1706~1779)的悲剧《茹凯夫斯基》(1758)和《瓦尔明城下的符瓦迪斯瓦夫》(1760),取材于波兰历史,歌颂了波兰国王和大臣的雄才大略、英勇善战。F.博霍莫莱兹(1720~1784)一生编写的20多部剧作对波兰启蒙运动戏剧起了开拓作用。

1765年是波兰戏剧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华沙建立了第一座公共剧院──民族剧院,使戏剧摆脱了教会和权贵的控制。

18世纪下半叶喜剧成就最大。F.M.扎布沃茨基(1754~1821)的 《求婚的纨袴子弟》(1781)、《贵族至上主义》(1785)和《迷信者》(1781),对贵族的保守落后、自私自利和傲慢自大进行了鞭挞。J.U.聂姆策维奇(1757~1841)的 《议员返乡》是波兰最早出现的一部政治喜剧。著名戏剧家还有W.博古斯瓦夫斯基,他担任民族剧院院长达20年,建立了波兰第一所戏剧学校,对波兰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772年,波兰遭到俄、普、奥的三次瓜分后,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19世纪初叶,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波兰文学艺术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诗人A.密茨凯维奇的诗剧《先人祭》,以饱满的爱国激情和独特的结构闻名于世。J.斯沃瓦茨基的《科尔迪安》、《玛丽亚·斯图亚特》、《巴尔拉迪娜》、《法塔齐》等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婪凶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Z.克拉辛斯基(1812~1859)的《非神曲》和《伊里迪翁》在波兰文学史上也颇有名声。前者反映劳动群众与贵族阶级之间的殊死斗争,后者取材于古罗马历史。两剧都流露出作者对贵族阶级的同情和对革命的不满。作家A.弗雷德罗另辟蹊径,把现实主义喜剧创作推向高峰,写出了像《夫妻》、《少女的誓言》、《报复》等名作。1833年华沙大剧院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波兰歌剧的繁荣。著名音乐家莫纽什科创作的歌剧《哈尔卡》、《凶宅》,至今还是受到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这时期的戏剧活动虽受到俄、普、奥三国统治者的种种限制,但在奥占区仍较活跃,里沃夫成立了“大剧院”,克拉科夫扩建了原来的“老剧院”。波兰作家的作品大多在奥占区最先上演。在俄占区,华沙的戏剧活动受到俄国统治当局的严厉控制。俄国人担任大剧院的经理,禁止演出密茨凯维奇、斯沃瓦茨基等波兰爱国诗人的作品。19世纪50年代开始,民族压迫加剧,各占领区的戏剧活动倍受遏制。普占区一切专业剧院和剧团被取缔,奥占区的波兰剧团被德国剧团取代,华沙的剧院也被查封。

19世纪下半叶由于外族统治者的严格审查,波兰戏剧创作发展受到限制。主要剧本有 J.纳齐姆斯基(1839~1872)的《不是笑话的喜剧》和A.希温托霍夫斯基(1849~1938)的三部曲 《不朽的灵魂》等。这时期的喜剧继承了弗雷德罗的传统,针砭封建余孽和市侩风气,如E.卢博夫斯基(1831~1923)的《偏见》、《蝙蝠》和《升官记》,K.查莱夫斯基(1849~1919)的《婚礼之前》、《阿弗尔夫妇》等。M.巴乌茨基(1837~1901)和J.布列津斯基(1827~1893)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喜剧作家,前者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来反映社会问题,其代表作有《顾问先生的顾问》、《猎取丈夫》、《单身汉俱乐部》、《大鱼》。后者揭露金钱的腐蚀作用,其主要作品有《达马齐先生》和《崩溃》。随着爱国思想日益高涨,德国剧团的影响在缩小,波兰戏剧受到了重视。克拉科夫剧院除上演W.莎士比亚和 J.W.von歌德等外国名家的剧作外,还演出了不少波兰作品。在导、表演方面追求整体性和自然,形成戏剧上的“克拉科夫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兰戏剧在创作和表演方面呈现出繁荣景象。创作方面,有带象征派色彩的剧作家S.韦斯皮扬斯基(1869~1907)的《婚礼》、《华沙歌》、《列列维尔》和《十一月之夜》,现代派作家S.普日贝舍夫斯基(1867~1927)的《为了幸福》、《金羊毛》、《母亲》和《雪》,新浪漫派作家雷德尔(1870~1918)的《着魔的圆圈》,都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外有从印象派发展到表现派的剧作家米琴斯基(1873~1918)的代表作《帕托金公爵》和《灵魂的敌人》。带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有基谢烈夫斯基(1876~1918)、弗·裴金斯基(1877~1930)。其中G.扎波尔斯卡的影响最大,她的喜剧《杜尔斯卡太太的道德》、《玛丽切夫斯卡小姐》和《他们四个人》都是波兰剧院的传统剧目。演出方面,克拉科夫和里沃夫的剧院在T.帕夫利科夫斯基和卡达尔宾斯基的领导下,取得了新的突破。他们确立了导演的重要地位,在导、表演方面追求演出完整性,并把象征派、表现派的一些手法应用到表演和舞台设计上。此外他们不但积极扶持现代戏剧,还重视上演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这时期导演和演员齐弗曼、索尔斯卡、卡敏斯基、L.索尔斯基、维索茨卡,舞美设计家弗里兹等,都是蜚声剧坛的名家。

1918年波兰独立,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剧院,戏剧创作繁荣,各种流派并存。其中有着重刻画心理的Z.纳乌科夫斯卡(1884~1954)的《妇女之家》和《他回来之日》,J.沙尼亚夫斯基(1886~1970)的《黑人》、《轻浮的人》、《鸟》、《水手》和《律师与玫瑰花》;有采用象征和表现派手法的 К.Н.罗斯特沃罗夫斯基(1877~1938)的《反耶稣》和《意外》;L.H.莫尔斯廷(1886~1966)以古希腊妇女为题材的《保卫克桑蒂帕》、《珀涅罗珀》歌颂了美和人的尊严;S.I.维特凯维奇(1865~1939)是波兰先锋派和荒诞派的戏剧代表,他的作品《小庄院》、《皮鞋匠》对西欧现代派戏剧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这时期的戏剧演出也十分活跃,其中首创“十三排剧院”的导演奥斯特尔瓦、探求“雄伟戏剧”的导演席勒尔、采用新现实主义方法的裴扎诺夫斯卡都是新秀。舞美设计除了传统的布景外,还大胆采用了建筑型的舞台以及崭新的灯光和色彩,出现了像普诺纳什科、达舍夫斯基等著名舞美设计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遭到德国法西斯的蹂躏,剧院遭到破坏,戏剧活动完全停止。战后戏剧事业得到很大发展。70年代末,波兰拥有67座剧院和25个木偶剧团。戏剧创作方面,40年代的著名作品有沙尼亚夫斯基的《两个剧院》(1946)、L.克鲁奇科夫斯基的《德国人》(1949)。5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描写现实的“生产戏剧”,反映波兰当时的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但大多流于概念化和简单化。1956年以后,波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戏剧创作也发生了新的转折,传统的戏剧结构被突破,出现了多种流派。老作家克鲁奇科夫斯基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出《自由的第一天》(1959)和《总督之死》(1960)等名作。一批青年剧作家,如T.卡尔波维奇、J.伊雷登斯基、S.格罗霍维亚克、B.德罗兹多夫斯基、J.克拉辛斯基、T.鲁热维奇和S.姆罗热克等,继承了波兰先锋派的传统,汲取了西欧荒诞派戏剧的经验,表现出怪诞、讽刺、幽默、隐喻、恐怖等特点。其中鲁热维奇的《卡片集》最有代表性,剧本结构零碎、松散,被称为“积木式”结构。它通过梦境和回忆表现波兰人的片断经历,被视为波兰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被选为中学生读物。60年代末期,出现新古典主义和新浪漫主义戏剧流派,前者以雷姆凯维奇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别了犹大》,后者以E.布雷尔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十一月事件》。70年代起,戏剧创作中梦幻或幻景的成分加重,如海·卡伊扎尔的《训斥》、鲁热维奇的《老妇人久望》。

在演出方面,战后初期波兰剧院以演出古典戏剧为主。50年代初期则以演出现代戏剧和俄苏戏剧为主。1956年以后,波兰剧坛曾相继出现B.布莱希特、J.-P.萨特、F.迪伦马特和荒诞派戏剧热。导、表演方面,既有老一代的导演如席勒尔、奥斯特尔瓦、弗里兹、费什曼,又有在40年代崭露头角、以导演现代剧闻名的阿克赛尔、科热涅夫斯基等。50年代后期涌现出一批有才华勇于探索的导演,他们突破舞台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界线,一反舞台布景中的自然主义传统,采用象征手法,突出集体的表演技巧。其中斯维纳尔斯基、雅罗茨基和J.格洛托夫斯基等,为探索新的导、表演方法进行了可贵的实验。50年代后,大学生剧团异常活跃,他们的演出带有先锋派戏剧的特点,其中如格但斯克的乒乓剧团、华沙的讽刺剧团在西欧戏剧界都有一定声誉。

标签:

热门话题
精彩推荐
今日推荐
花木